论述高等学校课程的结构体系。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论述高等学校课程的结构体系。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奏效的,而是靠开设的所有课程间的协调和补充。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l)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①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包括政治课、外语课、体育课、军训课等,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虽然与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课程。②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前者是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而后者则带有较明显的职业倾向。③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建立在其他课程学习基础之上的,以促进学生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不会造成学习专业课程以后株守一隅,而能横跨几科,融会贯通。(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①必修课程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东西教给学生,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②选修课程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也可以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题内容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学生,以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要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倾向,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用较多的时间把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好。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师范要加强教学实习;文科专业要搞好阅读、写作、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使用工具书的训练等。(4)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可以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压缩教学内容,削减教学时数,可相应地增加课程的门数。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发30学时以下的微型课,及时地将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以及教师自己从事科研的成果及时转变为教学内容,这一做法也符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要求。(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历来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而忽略了隐性课程。其实,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也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