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放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 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拔、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别的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金线”。 师:这根“金线”是什么 生: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岈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引出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一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 (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 (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较好。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好的散文就像诗,可以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还看到了什么 。 生:看到了四季变幻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美。)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11生格深处那放逸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图画略)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略)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教学实录的评析能力。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所给的教学实录。 (2)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相关理论,及自己对文言文《醉翁亭记》的了解,评析该教学实录。 (3)注意题于要求“自选两个角度”,故评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自己觉得最典型的两个角度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问题设计巧妙 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人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人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内容:案例,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同学,作者,结合了,注释,相关,资料,大家,本文,创作,背景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