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文介绍 《定风波·三月七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苏轼词中的一首。另一首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本单元其他词作为《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请设计一则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研讨与练习四】 这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三月七日》)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选项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感受词人的形象,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理解并准确背诵这一词作。 ②过程与方法:从诵读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确定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单元目标、本文内容及学生情况设立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②本单元为宋词单元,词的教学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为主,带动对诗词内容和主要写法的赏析;或将诵读和鉴赏交互运用,由教师讲解分析作品;或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作品或介绍一个作家……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地鉴赏,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而教学任务的另一半就是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可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鉴赏,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③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用词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他自觉地想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屏弃了裁红剪翠,坦言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风格。《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在学习文本时,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认识和理解。 2.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古铄今的豪放名篇的恢宏气势。请同学们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宏。 抒情:豪迈奔放。 认识: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第二环节: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 《定风波》。 第三环节: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先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第四环节:朗读(诵读要求)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遏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提问: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明确:闲适、轻松、自如。 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提问: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提问: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板书:泰然从容) 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问:? ①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②“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④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⑤“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提问:刚刚还疾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问: ①“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②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明确: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④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明确:“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遏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扣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思考:东坡为何不躲雨? 明确: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思考: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预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的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思考: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明确: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第七环节:小结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板书: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日:“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第八环节:作业 ①背诵本词。 ②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3.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实施步骤: ①随机提问学生背诵《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苏轼。 ②教师PPT出示【研讨与练习四】,请同学分组讨论比较分析这三篇作品。 ③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如《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④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做口头阐述。 ⑤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 ⑥教师适时点拨评价,提炼升华。明确: 这三篇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也都阐发了他旷达的人生感悟。三篇作品“小异也大同”一《赤壁赋》恬淡闲适,深沉蕴藉;《念奴娇·赤壁怀古》昂扬上进,气势雄伟;《定风波》冲淡从容,超凡脱俗。 ⑦教师点拔诗词鉴赏方法:知人论世,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⑧课后搜集苏轼资料,结合“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说说自己的理解,落实成文。

相关内容: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余独,遂睛,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吟啸,徐行,竹杖,芒鞋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