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教社出版、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的高一语文课本中《荀子劝学》一文中有配图,图文并茂向学子传授知识。但正是这张配图,被贵阳资深语文教师张铁宝指出了三处历史常...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由人教社出版、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的高一语文课本中《荀子劝学》一文中有配图,图文并茂向学子传授知识。但正是这张配图,被贵阳资深语文教师张铁宝指出了三处历史常识性错误。 张老师所指三处错误,其实还很专业。一是图中人物似乎都坐凳子,二是都倚在较高桌子旁,三是桌上摊放着极似纸质的书籍。而荀子所生战国时期,那时还没凳子,人们是席地而坐;桌子也只是小桌子;而造纸术,更是出现在数百年之后的汉代。 虽说其中的“疑似”,还不能为此三处“错误”板上钉钉,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大胆质疑很是权威的教科书,能在寻常中看出不寻常,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根据以上材料,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自定立意,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师应该有质疑精神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而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那篇《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后来成为受人崇敬的大诗人与他的这种治学态度也是分不开的。可见,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很多教师们对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过分依赖参考书,将参考书的答案奉为至宝。同时,也有很多教师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对新鲜的东西不感兴趣。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永远照着老办法上课,从来不曾思考过我们教学中是否有被淘汰的东西,是否有新的信息?我们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思想,没有一丝一毫的质疑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知何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必须有质疑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际。 要充分认识质疑精神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大利诗人但丁说:“我喜欢怀疑并不下于知识。”世界上的重要学说和思想都是由“疑”开始的,质疑不仅能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知识性的错误,而且能发现其思想性的不足之处,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在课堂上进行质疑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培养个人情操的同时,自身的想象能力以及自我探索能力也得到发展。如果我们教师本身都没有质疑精神,我们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须知质疑精神是多么重要。 破徐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杂志或网络给学生提供关于文本的一些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 让学生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内在联系。可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发问质疑。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变。要改变就要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也许我们不清楚或不能知晓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了,可我们却成了井底之蛙,还要用老观念去教学,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走在学生的前列,才能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那种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终究要被淘汰的。 质疑精神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质疑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精神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应该且必须具备质疑精神。 【解析】本则材料是一个小案例,说的是张老师质疑人教版中一篇文章的配图,而且很专业。材料最后点明主题:能大胆质疑很是权威的教科书,能在寻常中看出不寻常,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从而得出本文的立意是教师要有质疑精神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在具体作文的时候可以重点论述教师怎样才能有质疑精神,或者是论述教师具有质疑精神的重要意义。范文通过引用名言,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等方式,围绕“教师应该有质疑精神”展开,分论点层层递进,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既突出了“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为“如何具有质疑精神”指明了方向。

相关内容:人教,全国,中学,高一,语文,课本,荀子劝学,一文,配图,学子,知识,贵阳,语文教师,张铁宝,三处,历史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2012-2014 曾言题库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29秒, 内存占用1.1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