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试论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
选项
答案
解析 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有多种途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这一结论只限予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②词与形象的配合。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同时,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①运用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②运用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③运用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即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④运用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一般说来,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对象有了初步的、一般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而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达到对观察对象的确切、细致、全面的认识。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科学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被掌握,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 2012-2014 知识的智慧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08秒, 内存占用1.0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