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相关内容:文字,问题,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容器,变化,生成,白色,质量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