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热议,“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然而,社会中还有一种“空巢”,它们“空”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而是因为家中唯一的...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1.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热议,“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然而,社会中还有一种“空巢”,它们“空”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而是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 作为时代的特殊群体,“失独父母”大多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恰逢中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急剧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然而,伴随着计划生育贡献而来的是“失独家庭”的增多,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离世,于是,孩子成为“失独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2013年,人口学家昜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2.“每到晚上,眼泪就开始打转,常常梦到孩子,本以为她回来了,起来才发现是一场梦。”广西南宁的黄旭明(化名)今年59岁,10年前,一场车祸让一个2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老两口失去了唯一的女儿欢欢。 “欢欢,爸妈买菜回来了,今天妈买了你最爱吃的鲢鱼。”一进家门,黄旭明就笑着对“女儿”说。黄旭明家的客厅摆放着一个装裱过的棕色相框,相框里的女孩笑容甜美,相框的另一旁是一块钟表,时间在一分一秒走动。 “这是女儿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整整十年,每天都是这张照片陪我们度日。”黄旭明说,女儿离开的这十年,她与丈夫每天都会将女儿的照片看几遍,看着看着,眼泪就禁不住往下掉,有时候连饭都不想吃。 “女儿是参加完研究生毕业聚会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大货车撞倒的,由于大脑出血过多,我们赶到医院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当晚,任由黄旭明夫妇呼喊,女儿仍旧离开了人间。回忆起当晚的情景,黄旭明心中的愁思仍旧无法解开,她说,孩子下葬的那天,她很想自杀,跟孩子一起走。 “最煎熬的是前三年。头两年一直不敢相信孩子已经走了,总以为还在上学,有时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没人吃才发现是幻觉。”黄旭明说。 “到了第三年,彻底明白孩子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那时,每天都吃不进饭,生活再次瀕于绝望。”丈夫陈冉(化名)说,他们两口子喜欢将自己沉浸在睡梦中,因为在梦里,他们可以与女儿见面,“哪怕哭一哭也好”。 女儿离开后,生活仍然要继续。可微薄的收入对陈冉夫妇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陈冉夫妇都是下岗工人,两人每月的生活补贴加起来不到1500元,由于家有三兄弟,陈冉省去了照顾年迈父母的开支,可除去每月1000元的基本开支,每月老两口只有500多元的结余,这并不能抵挡一家四口老人生老病死带来的威胁。 “死对我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病,可怕的是老无所终。”谈起心中的担心,黄旭明如是说道。 大概一个多月前,陈冉就因高血压发作住院,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却称身体没有任何毛病,当记者问起黄旭明时才得知,他得了老年人惯常的疾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每天至少要吃五六种药物。 “人老了病也多,没有子女更显得寂寞,将来死了,恐怕连撒骨灰的人都没有哦!”黄旭明的这段话让记者感到些许悲凉,她说,他们建立了一个“失独家庭”QQ群,有好些父母开始在群里非常活跃,还经常讲话,可到后来,头像一直是黑的,向其他网友打听后,才知道已经离开人世,“患重病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很多人都是默默地离开,很凄凉”。 3.“‘失独者,的内心很难接近,他们白天可能像正常人一样,一到晚上会整夜睡不着。”北京“失独老人”心理危机求助专线的创办者徐坤告诉记者。而“抱团取暖”,是“失独家庭”比较常见的自我帮扶方式。 2007年,李铭兰注册成立了“连心家园”,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正式注册、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公益组织。现在,“连心家园”成员由最初的80户发展到260多户。每个月“连心家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跳舞、跳绳、旅游等活动。在组织帮助下,很多人重拾生活勇也有了停靠的港湾。家园刚成立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抱头痛哭。”李铭兰说,“现在,欢声笑语多起来了。”“我们都盼着每个月举办活动那一天,大家聚在一块心里就宽慰很多。”一位会员这样说。 据了解,会员中除失业者,每人每月要交5元会费。李铭兰说,有时开展活动大家吃一份盒饭都要8元,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她已经贴了近8万元,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 同样面临资金困难的还有四川省都江堰的“妈妈之家”,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民间组织是专门为丧子母亲提供心理援助的社会公益组织。 “我们把援助分成四个阶段:稳定情绪,消除症状,角色认同,情感支撑和生活秩序重建。”心理咨询师、“妈妈之家”创建者刘猛说,完成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易,要花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刘猛和志愿者们还自制了疗伤秘方: 妈妈之花——一种纸质玫瑰花。一张普通的彩色美工纸,要经过半个小时、6道工序、200多次手工折叠才能变成一朵绽放的玫瑰。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妈妈们,交流关于未来的话题,让她们渐渐走出痛苦,关注当下,谋划未来。 天堂对话——通过鼓励妈妈们写信、扫墓,和逝去的孩子对话,把家庭变化、苦恼的和高兴的事情都告诉孩子,在倾诉中弥合情感的伤口。 持久关怀——“妈妈之家”会经常联系一些朋友,给妈妈们寄一些小礼品和祝愿。让她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仍有人在关心、支持着她们。 除了社会组织援助,网络也是“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主要媒介。2011年,一个名为“静心园”的“失独”QQ群建立起来,年过花甲、网名为“渴望真诚”的来自大连的“失独妈妈”是这个群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在群里,她被亲切地称为“真诚姐”。如今,类似“静心园”这样的QQ群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在一个名为“失独家园”的QQ群内,记者每天都会看到“失独”的父母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话语。 4.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带来了关于“失独家庭”的提案。莫言认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尤其是一些家庭“失独”之后,他们的晚景凄凉,养老问题、医疗问题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他希望建议能够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待遇。在3月4日下午的讨论会上,莫言表示,自己的这个提案是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的,尤其是农村的“失独家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其实并不多,比如说乡镇干部、妇女干部,因为要做别人的工作(因此是独生子女),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莫言建议:“(农村)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应该纳入政府医疗、养老体系,优先入住养老院,优先享受医疗资源,60岁后享受国家公职人员退休一样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一直关注“失独群体”,她曾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有关提案。据她的调查统计,“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有15%;他们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在2013年的山东省“两会”上,政协委员刘棣俭的提案“关于做好失独家庭关爱救助工作的建议”引起了记者关注。刘棣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失独家庭”面临着生产、生活和养老等多种社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山东省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超过1000万,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每年产生近5000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山东的“失独家庭”已超5万。 “这些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为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失独’不仅造成了他们生活困难,而且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失去生活信心,有的抵触计划生育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刘棣俭说。 刘棣俭表示,关爱救助“失独家庭”既是计划生育国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又是关注特殊弱势群体的必然要求,解决好“失独家庭”问题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关注、关心、关爱“失独家庭”刻不容缓。 无独有偶,在2013年的政协提案中,与刘棣俭同样关注到“失独家庭”的还有另一位委员——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录宝。与刘棣俭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孙录宝对于“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心理和养老问题表示了同样的担忧。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制度,但总体来讲执行力度不够,效果差强人意,有效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既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到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孙录宝说。 孙录宝告诉记者,造成“失独”的原因有很多,“失独者”的情况也分为两大类,一种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另一种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建议设立政府‘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对于到了退休年龄的‘失独家庭’,还应设立专业性的‘失独’养老院。”孙录宝说。 刘棣俭则表示,虽然山东从2008年起就出台政策,对“失独家庭”从女方达到49周岁开始发放扶助金,但每月不低于100元的现行标准明显偏低,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在刘棣俭的提案中,提到了三点对“失独家庭”关爱救助的具体实施意见。一是设立“失独家庭”专项补助资金,二是建立“失独家庭”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身后无人。为了让“失独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刘棣俭建议,对于“失独家庭”有再生育意愿和再生育能力的,人口计生部门、卫生部门要免费提供再生育所需各项技术服务,同时鼓励“失独家庭”收养、领养、过继子女,并在其办理相关手续时提供方便。孙录宝则表示,打造绿色通道,允许“失独家庭”优先收养孤儿。 “对于过了生育年龄但希望收养孩子的‘失独家庭%民政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资格审核,组织有收养条件的家庭去当地的福利院优先收养孤儿。”孙录宝说。 此外,两位委员还分别提到了对“失独家庭”开展“一对一”心理危机干预救助、引入商业保险模式等措施解决“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 5.焦虑,时不时在“失独父母”心中弥漫。养老、医疗成为大多与共和国同龄的“失独父母”最大的共同焦虑。 有一天走不动了,生病了不能去挂号,还遭到保姆的欺负……这是“孙萌妈妈”经常想象的场景。“我不怕死,怕病。”她说。 新闻里说北京好点的养老院排号要10年,还说年纪大一些的“失独父母”寻找养老院,被对方以“没人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理由拒之门外。这些都会让他们紧张万分。 调査期间,记者针对“失独父母”找养老院向北京海淀、朝阳、大兴等地多家养老院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入住养老院一定要有监护人(多为子女)签字,如果没有,必须有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的相关证明。 “去哪儿找证明?谁愿意管这摊子事儿呢?”“失独父母”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来由,无论是所在社区还是原工作单位,都没有承担这项职责的部门。在养老体系本身存在着种种阻碍的背景下,这些失去依靠的父母们无疑更加忧心忡忡。 “即使养老院没这么多问题我们也担心。”某一“失独妈妈”说,她脑海中会时常浮现年老的自己出现在养老院里的样子,“别人的儿女定期来看望,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直言,“失独群体”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我们应该善待他们,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才走到了今天,他们老了,政府应该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家园,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安宁的晚年”。 自2007年我国出台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开始,年满49周岁、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按照规定可以每人每月领取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 在北京,这项补贴自2008年开始发放,数额为每人每月200元,直至亡故。 此外,根据北京各区县情况,独生女子亡故后,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补贴。 “哦,是领那个死了孩子的补贴是吧,给,填这张表。”“孙萌妈妈”在领取这笔钱时,街道干部的话再次伤害了原本脆弱的心。 “董毅妈妈”看到区政府计生网站有个“公众留言”板块,满怀希望地留言呼吁关注“失独群体”。得到的答复是“您好,您的建议我们会向有关领导反映,同时感谢您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关注。” “根本就不体会我们的感受。”这样的官方辞令,也让“董毅妈妈”感到失望。 2008年,因领取“失独”补贴要进行公示,“李昭妈妈”跟街道产生激烈的争执,最终在中国计生协相关领导的干预下才没有公示。 “一公示,所有人都知道了。”“李昭妈妈”说,“干吗还要撕开我们的伤口给别人看。” “董毅妈妈”说,曾有个公益组织要捐助北京一个生活困难的“失独者”,她帮忙联系街道,对方回复“大姐求求您了,我们街道自己救助她,别让她去成吗?” 6.安徽合肥的盛海琳,在60岁时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下一对双胞胎。当很多“失独”家庭视她做榜样,试图借鉴效仿时,她却自称自己的经历不可复制。对于那些盼望生二胎的高龄妇女来说,即使她们符合二胎政策,但因为生理问题,梦想也难以实现。 12月26日,在录制完《鲁豫有约》节目并接受完一家都市报媒体的采访后,盛海琳出现在北京广播大厦附近一家餐馆。她一头干练的短发,系着一条大红围巾。目光炯炯,毫无垂老之态。两个双胞胎女儿在周边乱窜,保姆忙不迭地各种追赶。 她声音洪亮,且滔滔不绝,有着一个64岁老人罕见的旺盛精力。她将之解释为自己属虎,所以风风火火,又因为是巨蟹座,难免恋家。说这些时,她表情生动,并用手比画出一个螃蟹“钳”的动作,来强调自己是一个护犊心切的母亲。 但依然有尴尬,带着三岁半的两个女儿逛超市,孩子脆生生喊妈妈,售货员会意外,并好奇补一句:是奶奶吧。她纠正:是妈妈。售货员再补充:是外婆吧? 不过在她看来,这都是小事,更严峻的,是现实放“一地鸡毛”。 孩子出生后的生活被盛海琳称为“一地鸡毛”。她这样叙述自己的处境:既养老又养小,孩子嗷嗷待哺,老伴不仅疾病缠身,贪恋喝酒,还因为衰老,性格越发固执。花钱如流水,她给自己算了一笔经济账,她和老伴儿月退休收入合计15000元,这中间,要除去驻家阿姨一个月6000元,料理家务阿姨1500元。给孩子喝进口奶粉,300多块钱一桶,两个孩子没几天就喝光了,尿不湿50多块钱一包,两天半就没了。还要吃饭,还房贷,所以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因为保姆之间也存在工作量和收入上的攀比,加上外界各种变化,孩子才三岁半,保姆却已经换了三十多个。 内心中,她又始终有一种隐忧。一则新闻报道曾让她深有感触:一对广州的夫妇在年近50的时候,因为儿子车祸身亡,通过试管婴儿手术生了一对龙凤胎。当孩子长到10岁左右的时候,老两口却不堪重负,跳楼自杀。 她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其中的甘苦,死亡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解脱。她甚至不太确定,在10年之后,自己是否会有同样的挣扎,不过她在认真比较了自己与那个家庭的差异后,认为自己也许境况更乐观一些。 7.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过百万,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丧亲之痛淹没于大海之中。在2014年4月17日开幕的第三届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年会上,会长戴正清呼吁相关部门、社会团体能够走进“失独家庭”,感知他们的痛苦,关爱“失独人群”的心理问题。 戴正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涉及“失独家庭”心灵创伤等咨询逐年递增,“失独”问题从过去不能触及,到近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正是体现了这一社会问题的扩大化。相比起抚慰失去子女之痛,更重要的是将“失独人群”领出黑暗的过去,重建继续生活的信心。如果忽视“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缺少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可能引发危及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戴正清表示,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在不断扩大,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失独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让他们从曾经被忽略的社会角落中走出来。戴正清介绍,美国政府已经将美国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与躯体疾病治疗一并纳入医疗保险之中,对弱势群体给予优惠照顾。如果能够把心理咨询及治疗纳入医保,就可以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失独人群”,让他们得到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8.近年,随着“失独家庭”作为特殊的计划生育家庭进入公众的视野,政府的帮扶力量在不断积聚。 2007年,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行。现在,北京、重庆、广东、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方政府,对“失独家庭”均有不同数额的补助,具体金额每人每月200—1600元不等。 “经济扶助的确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他们的需求更多是精神性的。”北京“失独老人”心理危机求助专线的创办者徐坤说,“比如,很多‘失独老人’希望能有专供‘失独者’的养老院。” 在这一群体眼中,尽管普通养老院的大门一直敞开,但部分“失独者”由于没有“担保人”签字,无法完成规定的入院手续;更多“失独者”拒绝的理由是,看到别人有孩子来探望而我们没有,会难受。” “我希望有专门的组织可以投靠,平时一起排解排解,逢年过节,能组织我们外出旅游、散心,费用我们可以自理莲花妈妈”说。 “失独者”王梓毅的想法是,希望给全国每一位“失独老人”都办一张“爱心卡”。“很多‘失独者’不愿意待在原来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每条街道、每个角落都在提示着过去。”他说,希望凭借这张“爱各卡”,“失独者”能入住外省市的养老院。“还希望养老院里能提供食堂和娱乐设施,让同命人能凑在一起找乐。” 面对“失独者”的不同养老需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建议,政府不妨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空间。“依托社区的家庭养老也是一种模式。社区为老人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和医护志愿者的团队,让老人在享受照料的同时,融入社区,进而重新融入社会。” “‘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解决起来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总结道。 2014年以来,全国多地相继通过了“单独二胎”政策。分析人士指出,“单独二胎”政策可以避免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二)假定“给定资料3”中的四川省都江堰的社会公益组织“妈妈之家”拟在某高校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请你为此写一份倡议书。(40分) 要求: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具有号召力,符合文体要求。不超过5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5”所反映的在救助“失独家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请你以某区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撰写一份《关于加“强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建议》。(30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建议合理可行,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给定资料8”提到:“‘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解决起来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6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提示 1.精神压抑、内心煎熬。 2.生活孤苦无依。 3.收入来源少,收入低,经济压力大。 4.病无所医和看病难。 5.老无所养,老无所终。 6.某些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和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伤害了 “失独父母”的心。 7.“失独家庭”生养“二胎”困难,即便冒险生了 “二胎”,将会面临社会的某些歧视和质疑,同时面临养老又养小、经济压力大等困难。 (二)提示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失独母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成为特殊的“空巢老人”。她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能给她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她们的存在。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失独母亲”深受丧子之痛,精神和身体都深受打击。她们大多内心孤苦,精神无所依托,生活寂寞孤单,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煎熬中。而帮助他们走出丧子的痛苦,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为她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她们战胜自我,走出阴影。我们“妈妈之家”就是专门为“失独母亲”提供心理援助的社会公益组织。 现在,我们“妈妈之家”特向贵校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同学们不必担心自己缺乏心理援助的专业知识,我们将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只要你有爱心、有耐心,做事用心就可以加入我们! “失独母亲”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援助之手,为“失独母亲”驱散心灵的阴霾,让她们重获阳光吧! “妈妈之家” XXXX年XX月XX日 (三)提示 关于加强“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失独者”因丧失孩子面临精神、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帮助“失独家庭”解决这些问题关乎社会公平与国家稳定。 二、加.强“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在救助“失独家庭”的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医疗、养老等制度不完善,对“失独者”的养老、医疗等缺乏有效保障。 2.补贴制度不完善、不合理。如“领取‘失独’补贴要公示”等政策,伤害了“失独者”。 3.某些部门工作人员不能理解“失独者”的痛苦,工作不积极,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不合适。 三、加强“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具体建议 1.完善医疗、养老等制度,建立专门的“失独者”养老、医疗金以及养老院。 ,2.不断健全和完善补贴制度,提高补贴金额;充分从“失独者”的角度来考虑政策的完善等。 3.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教育,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让工作人员理解“失独者”的痛苦,真心诚意为“失独者”办实事。 (四)参考范文 多方合力,全面救助 有这样一个群体,在别人全家团聚、其乐融融时,他们只能冷冷清清、孤独地落泪,他们就是“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结果,为缓解我国人口问题,促进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解决“失独”问题事关社会公平和谐与国家稳定安宁,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关爱“失独群体”,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合力,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救助。 政府是解决“失独”问题的首要责任者和主导者。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救助“失独家庭”,但是很不完善,执行也不很到位。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专项养老金和专门的“失独者”养老院,让“失独者”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要设立“失独家庭”专项补助资金,提高补助金额,解决“失独家庭”的经济问题,让其生活无压力。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让“失独者”病有所医,“不怕生病”。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政府建立鼓励再生育制度和收养孤儿绿色通道。正如山东省政协委员刘棣俭所说,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身后无人。所以政府应该免费提供再生育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有再生育意愿和再生育能力的“失独家庭”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失独家庭”收养、领养、过继子女,打造收养孤儿的绿色通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慰藉他们受伤的心灵。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失独者”解决心理问题。 解决“失独”问题,需要街道等政府基层组织认真贯彻政府政策,全心全意为“失独家庭”排忧解难。街道等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为密切,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失独老人”,如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家政服务等;在精神上给予关怀,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走出阴影,如举办“失独老人”聚会等。 社会是解决“失独问题”的重要力量。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多,社会对于“失独家庭”的关注要增加力度。社会应该营造“关爱‘失独家庭’,理解‘失独家庭’”的良好氛围,为“失独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失独者”的内心往往难以靠近,喜欢“抱团取暖”。因而社会公益组织都非常注重精神抚慰和心理援助,从而帮助“失独者”走出阴霾,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和心理的港湾。如“连心家园”“妈妈之家”等社会公益组织,在帮助“失独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不多,提供资金的基金会也很少。所以,不断创新筹资渠道,吸引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资金,并且多建立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很有必要。 公民也是解决“失独”问题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多多帮助和陪伴“失独者”。面对“失独者”,我们应多一份帮助与关爱,少一份质疑与歧视。“失独者”都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很有可能不堪重负,心灵再次受伤;而关心和温暖可能会让“失独者”重新振作起来。 正如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所说,“‘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解决起来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解决“失独”问题需要全社会合力且意义重大。我们相信,通过举全社会之力,必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失独者”的生活重获阳光。

相关内容: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家庭,舆论,社会,空巢,原因,子女,工作,家中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曾言题库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01秒, 内存占用1.11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