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1.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观察入微,描摹细致,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而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2.(1)教学目标: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了解作者及文体,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确定依据: ①《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因此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学习文章以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逐步提高鉴赏山水游记的能力。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充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③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小石潭记》中包含了多种表达方法,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闻水声,如鸣珮环”(明写)“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写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作者形容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方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翠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小潭、游鱼、溪身、气氛。第一段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三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了。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 “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珮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三百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小丘,西行,隔篁,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伐竹,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近岸,卷石,为坻,为屿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知识的智慧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56秒, 内存占用1.08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