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 刘锡庆先生说(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 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 生(齐):品! 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 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 师:那能不能将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 (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没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有着丰富的含义。 师:哦怎么讲 生:“嘿”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换成“简直啦”试试看。(生读,其他学生摇头) 生:没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师:你觉得原句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 (生读“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大家听听,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我想读出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 师:老师也尝试下。(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拉长声,读出了“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待着去!”(生笑) 问题: (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2)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1)首先,教师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语言有感知,为后面的进一步品味语言奠定了基础。教师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适时地点拨。 然后,作者引用刘锡庆先生评论汪曾祺文字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接着,教师请学生自由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巧妙设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调换顺序、改写等环节的设置,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最后,课堂落脚到“读”,回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更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也引导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有助于学生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2)①教师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引用刘锡庆的评价,不仅是对课堂上一环节的有效承接,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是一个基础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②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借助丰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作品相关的内容,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的教师恰巧遵循了这一理念,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见识,并学会这种学习方式。 ③刘锡庆的评价,是其对汪曾祺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这也能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教师借助这类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评价能力。

相关内容: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片段,段落,文章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知识的智慧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17秒, 内存占用1.15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