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问题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选项
答案
解析
1.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2.(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③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2)确立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将“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为后世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西湖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却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这);是金陵人(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用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往湖心亭看雪”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4.品美景。
(1)在“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人”,那么,湖心事的雪景值得他们“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羡,这种写作方法被称为白描)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相关内容: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余住,西湖,大雪,中人,鸟声,俱绝,更定,余挈一,小舟,拥毳,炉火,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错误啦!
错误信息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