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 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3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 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两个字。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选项
答案
解析 优点:(1)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堂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删减文字部分,教师以逐层深入的提问来启发学生对段落、句子进行精简并予以作答。使学生既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跟教学节奏,又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求知。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上,都体现出了这一新课程理念,例如通过总结中心句的方法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把握文本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文章结构,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点拨,切入点准确有效,师生问答条理有序。(2)教师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组织循序渐进。教师根据本篇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段的学生还不太容易迅速掌握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重点,将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说明顺序作为本文重点,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例如案例中教师逐段寻找中心句,最后投影明确,将这一重点展现出来,既让学生看到了课堂学习讨论的成果,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进一步展开之后的教学活动。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压缩语句、概括中心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再对基本内容进行分析,理清文章的总分结构和说明顺序,这同样既符合课文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章进行逐层掌握。 缺点:后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第二部分内在顺序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文章思路有明确性的特点”。学生始终在为文章分层。而教师却没有事先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分层标准,其引导方法缺乏有效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且耗时长,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意见:《苏州园林》第二部分依据作者游览的角度,按照先整体后细节的顺序一一说明,这是本部分文章的内在顺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再次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部分课文内容,明确第2段是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总括,第3段至第9段为分说。其次,教师对课文第二层(第3段至第9段)的讲解,不仅要有内容上的分层,还要有内容上的提炼,总结出第二层各段分别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设计“讲究不对称”“讲究艺术感”“讲究画意”“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图画美”“注意门窗设计”“注意色彩使用”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探究第二部分课文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从细节的角度进行描写说明,从而自然引入总结: 第二部分内容的内在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先全局再细节。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