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及制定依据。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文本《赤壁赋》及文本下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 (2)结合对文本《赤壁赋》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标准等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3)说明制定依据。可以先回答设计依据,也可以先回答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1)教材分析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这篇散文重在情感和理趣,需注重对文本的研习、欣赏与领悟。 (2)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应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甘霖,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教学 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 ②准确、熟练地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关注背景,了解作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 ②培养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②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关内容:材料,第题,苏轼,赤壁赋,原文,之秋,既望,泛舟,赤壁,清风,水波,属客,明月,之诗,之章,少焉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知识的智慧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00秒, 内存占用1.06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