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元素的内容标准: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
问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元素的内容标准: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3元素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元素”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一、元素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氧气(02)、二氧化碳(C02)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可见,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讨论】
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如图3—17所示,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它的质量分数接近50%,其次是硅元素。
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如图3-18)。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
(5)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元素
【参考答案】
(1)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一些元素符号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掌握了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学生能够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微观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在“原子构成”的学习中。学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种原子的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这些都为元素科学概念的建立奠定了知识基础。
(2)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②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的分类和基于元素对物质的简单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了解分类的方法;②通过阅读材料、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③通过绘制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关系图,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元素概念的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②通过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初步建立科学的元素观。
(3)教学重点:现代元素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的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元素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作元素?
【学生板演】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老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元素呢?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
B.相对分子质量
C.质子数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c。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2H2O+O2↑,S+O2=SO2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l】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5)板书设计
一、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4.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
相关内容:材料,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元素,内容,标准,认识,人类,关系
错误啦!
错误信息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