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环节1:依据SO2对环境的污染资料认识SO2的物理性质。
情景:播放一段有关SO2形成酸...
问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环节1:依据SO2对环境的污染资料认识SO2的物理性质。
情景:播放一段有关SO2形成酸雨及酸雨对人类危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根据视频资料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SO:易溶于水,是一种无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将一试管SO2倒扣于水槽中,观察到水几乎充满整个试管,说明SO2易溶于水。
环节2:依据烟气脱硫原理并结合化学反应规律推测SO2的化学性质。
情景:介绍广东台山电厂采用烟气脱硫技术减少SO2排放的原理:
学生推测性质:SO2可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说明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CaSO3与SO2中的S元素均为+4价,价态居中,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以及氧化性和还原性。
环节3:从生活实例中了解SO2的漂白性。
情景1:2004年12月2日中国质量报刊登一则题为“白木耳白得稀奇消费者小心上当”的报道。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对银耳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21种银耳产品均被检测出含有“二氧化硫”,其原因是生产商和经销商为了迎合消费者“银耳越白越好”的心理.使用大剂量SO2熏蒸银耳.使之由天然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学生推测:SO2具有漂白性。
情景2:生活中SO2漂白的纸张、草帽日久又变黄,尤其是见光、受热发黄越快。
学生推测:SO2的漂白性是不稳定的。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推测。
环节4:应用SO2的性质探讨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学生根据SO2的性质分析猜测酸雨形成过程,讨论酸雨的危害及治理酸化了的湖泊的措施。
设计二
环节1:SO2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集气瓶中S02的颜色、状态,扇闻气味,做水溶性实验,总结S02的物理性质。
环节2:SO2的化学性质。
(1)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化合价的角度预测SO2的性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书写落实相关反应方程式。
(2)教师演示SO2与品红溶液反应的实验,讲解SO2的漂白性。
环节3: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教师讲解SO2形成酸雨的途径,学生讨论酸雨的危害。
问题:
(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
选项
答案
解析
(1)设计一中,教师使用真实情景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 设计二中,教师纯粹是为了讲授知识,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2)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化学实验、化学史、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等为素材。选取素材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处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模块对教学素材的复杂程度、功能价值的要求不同;其次,素材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再次,对于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建构;最后,素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关内容:下面,化学,老师,二氧化硫,教学设计,片段,设计,环节,依据,环境,污染,资料,认识,情景,有关
错误啦!
错误信息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