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选项
答案
解析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在小学德育过程中,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协调时,结构在吸纳同化外来影响的同时促进结构的改变以适应新发展,这种结构的组织和转换所产生的建构过程就构成了道德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道德皮质从低阶段上升为高阶段,从不平衡转向均衡发展。所谓品德结构就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为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作用以及学生实践形式等。它们的作用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产生矛盾。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主动同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德育问题;学校要联合家庭与有关社会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消除不良的环境影响;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和抗腐蚀的能力,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这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同时,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