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它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一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若父母允许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若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一种羞耻感。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若父母对儿童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儿童会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若能不断取得成就受到成人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其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抉择,尤其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便难以应付眼前更多的选择和决断。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