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
问题
郦道元《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二、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嗽飞漱清荣峻茂
三、阅读下列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单元介绍
本单元选入的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古诗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文言文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的角度谈谈你对《三峡》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1、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感受文言文韵律优美的特点。其次,注重积累。积累如“阙”等通假字,“虽”“奔”等重点文言词汇。最后,涵泳品味,感悟这篇短文富有的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做扩展联想,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但其中所表现表现的情感与内涵,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以此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解释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词句;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品味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的方法,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开联想,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体会作品意境,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2)文言文教学理解文意是基础,学生要理解文意,必须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有所理解、掌握,《三峡》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年级的学生对文言词汇、句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所以在这里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升级,将“正确解释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词句;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品味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作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3)文言文教学应当突出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理解感情上的作用,郦道元的文笔也像三峡那样美得多姿多彩: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深度对话加以揣摩、学习、体会。因此,我将“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的方法。提高古文鉴赏能力”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4)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审美意境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峡》所在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包含了作者对三峡深深的赞美,所以我将“展开联想,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体会作品意境,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三峡》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以学为主”,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模拟体验等。
2.“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三峡风光图片)
一、趣味导入
导入语{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郦,“美丽”的“丽”加右耳,名字叫“道元”。你可不要惊讶啊,“我”可是从遥远的北魏穿越而来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啊。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我的一篇山水记(板书课题),一起重游三峡,一起去领略1500年前三峡的美丽风光。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重游任务吧。
二、明确目标:(PPT展示)
过渡: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我”的文章,由于时间久远,有一些字词的读音古今有一些变化,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文章(一生读,一生评)
三、解读文本
1.个别范读正字音
2.听读齐读明节奏
3.边读边议通文意
4.精读细读赏美景
过渡: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既是写峡,那必然会写到山和水。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请男生大声地齐读一二段,女生美美地齐读三、四段。(配乐)
其实,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我们说人有性格,其实“山水如人”,山水也有性格。那么,一、二段的山水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引导:好,大家齐读一、二段,读出山的雄壮,水的奔放(生齐读)。
指导:凶险迅疾的水流应该读出那种激烈的感觉。第一部分写静态的山,就可以读得平缓。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春冬景色的特点。
预设:俊逸、秀丽、清幽个别读:读出感叹“良多趣味”
引导:那么,最后一段写了深秋时降霜的早晨,这一段的描写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预设:凄凉、凄婉
小结:你不觉得“我”老郦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奇男子吗他既有山的雄奇,又有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清悠与俊逸,秋日的凄婉与忧伤,这一切,构成了它丰满而多姿多态的诗意性格。(板书:诗意美)
5.品读悟读析手法
引导: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也曾到过三峡,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遗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余秋雨在他的《三峡》一文中这样写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那么,郦道元《三峡》中的这几句话到底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点拨: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由交流:“写得好,用了手法.写出了。”
预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对比夸张……
小结:如果说音乐家是用声音来表现美,摄影家是用画面来表现美,我们语文则是用语言来表现美的。你看,“我”郦道元仅仅用了155字,不但把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表现得如此精准,其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也非同凡响。“我”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应该当之无愧吧!
四、尝试背诵
引导: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雄奇的山峦,流动的江河,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下面,让我们循序渐进地试背全文,进一步感受三峡的诗意美和作者的文笔美。
结语:和同学们在一起很快乐,不过,“我”还得穿越回去,回到“我”的北魏去,同学们如果想念“我”的话,不妨拿起“我”的文章,多读多背,那就是对“我”莫大的安慰了。再见!
相关内容:郦道元,三峡,原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曦月,夏水襄,沿溯,阻绝,王命急
错误啦!
错误信息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