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边界望乡》原文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①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洛夫《边界望乡》原文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①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②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③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④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后记:1979年3月中旬我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①落马洲:又名“勒马洲”,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改革开放前,一度成为游客眺望内地的旅游点。②杜鹃, 又名映山红、山踯躅,与杜鹃鸟同名。③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④福田村、水围村都在深圳。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年赴台湾。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本单元精读课文为《河床》(昌耀);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含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密切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致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肉”和“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联翩,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重运用比喻、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感情、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本单元诗歌的想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②赏析诗歌中运用的奇特意象,领会诗歌的丰富意蕴; ③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思乡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中重点意象的寓意; ②结合与作者、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了解其陌生化的语言中饱含的浓烈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确立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2)《边界望乡》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课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巩固诗歌的鉴赏方法,体味洛夫作品中的独特意蕴。因此,“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赏析诗歌中运用的奇特意象,领会诗歌的丰富意蕴;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思乡病’的方法”是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本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坚持以读作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文是抒情作品,适合朗读。纵观全篇,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结合通感的手法,取得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而这一切,都值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深度对话加以揣摩、学习、体会。因此,将“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中重点意象的寓意;结合与作者、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了解其陌生化的语言中饱含的浓烈情感”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本文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以及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而如今身居家乡、有家人守护在身边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高中学生仍无法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这一思乡怀国之情。所以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边界望乡》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方法: 1.“以学为主”,主要方法是启发思考、小组讨论等。 2.“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地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品读意象 1.思考作者望乡时望到了哪些景象。 2.提问:结合诗中所望到的景象,就作者的“思乡病”进行讨论.诗人的“思乡病”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而望远镜把隐藏在心中几十年的乡愁扩大,迎面飞来的远山,更使诗人肝肠寸断。他像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在边界的那边,吐着最后的血红;像以火发音的鹧鸪,唱着滚烫的歌。“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但连自己也说不清是热是冷。短短几节诗行,把诗人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探究情感 1.①提问:诗人为什么说“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②学生再次自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鹃”这一意象,体会其用法的奇特。 明确: ①诗人借用了“杜鹃”这一传统的诗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②“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感。这里诗人借用“咯血的杜鹃”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归故乡的哀怨悲痛之情。 2.提问:诗歌中的“白鹭”又有哪些意蕴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场指导,生生之间互相分享。 教师指名学生代表发言.并明确“白鹭”这一意象的意蕴。 明确: “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渴望飞到故国的美好心愿,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回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三、师生总结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总结收束。 结束语:“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从最初的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的回归现实、夙愿无望。其哀痛之情,诗人仅以一个“冷雾”便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这首诗歌用中许多新奇的意象以及喷薄式的语言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 3、活动主题:合作讨论。体悟洛夫与“同行者”的乡愁情怀 教学活动: 一、教师引入 导入语: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全诗情感波澜被一浪一浪推到高潮,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诗人的心像块烧红的铁,这时,“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这几行看似水般平淡的诗句,却很值得品味。从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将镜头转到“你”,转到诗人所觊觎渴望得到回应的“你”的身上。这里的“你”实际上就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身为友人兼“同行者”的余光中先生“竖起外衣的领子”,并非是不解“我”的热切。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余先生问洛夫:“冷,还是/不冷”余光中先生到底是否理解作者的情感呢 二、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所收集查找的相关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组织生生互评。 三、教师总结 总结语:余先生问“我”“冷,还是,不冷”,看似是一种隔膜,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同样是激昂,洛夫是“血脉贲张”,而余光中则是悚然发冷。两者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便更能展开互相的强化,而我们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觉洛夫先生与余光中先生情感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压抑于不同表现形式下的乡愁情怀的无奈,我们可以将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 四、随堂练笔 请学生写几句诗来致敬洛夫,可以尝试着使用学过的诗歌意象来表达情感。

相关内容:洛夫,边界望乡,原文,边界,望乡,落马,雾正,勒马,手掌,生汗,大数,乡愁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