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原文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边界望乡》原文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后记:1979年3月中旬自我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亲自驱车陪我参加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来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①落马洲,又名“勒马洲”,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改革开放前,一度成为游客眺望内地的旅游点。②杜鹃,又名映山红、山踯躅,与杜鹃鸟同名。③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④福田村、水围村都在深圳。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20世纪40年代去了台湾,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有《雨果传》。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 的歌吟”,本单元精读课文为《河床》(昌耀);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涵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密切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致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肉”和“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连篇,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比喻,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本单元诗歌的意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确立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提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所以在本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2)《边界望乡》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课文,本文是抒情作品,适合朗读,纵观全篇,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3)此阶段的高中生,已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巩固诗歌的鉴赏方法,体味洛夫作品中独特的意蕴。 2.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看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的心境是很沉痛的。 2.感知诗歌内容 《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夙愿难偿 三、品味意象 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 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 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4.朗读体会情感。 四、巩固拓展 课下思考:《边界望乡》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同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但三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3.【研讨与练习】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 【参考答案】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形式 一、引入 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全诗情感波澜被一浪一浪推到高潮,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这时,“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这里的“你”是谁?是否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三、小组派代表交流 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转到“你”,转到诗人所觊觎所渴望得到回应的“你”身上。这里的“你”实际上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 余先生问洛夫:“冷,还是/不冷?”看似是一种隔膜,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同样是激昂,洛夫是“血脉贲张”,而余光中是悚然发冷。两者对比、冲突,更强化彼此。 因此,诗人的望乡之情并非不得理解,并非没有普遍性,两者情感有共通之处,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无奈,可以把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 四、朗读体会,并写几句诗来致洛夫

相关内容:边界望乡,原文,落马,雾正,勒马,手掌,生汗,大数,乡愁,如风,距离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曾言题库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34秒, 内存占用1.07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