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部分)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 3.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选项
答案
解析 1.(1)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①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②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④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3)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4)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2.知识与能力目标: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3.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两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 出自《孟子》的。例: 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 (1)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2)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3)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4)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3)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4)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做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五、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孟子的哪句名言来印证  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六、延伸拓展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日罗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七、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相关内容:鱼我,所欲,孟子,熊掌,亦我,舍鱼,取义,生亦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