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设计一课时教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设计一课时教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选项
答案
解析 《题西林壁》教案 一、课题:《题西林壁》 二、课时:一课时 三、学生人数:40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熟读成诵,理解诗文内容并背诵全诗; ②能体会并说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法,加深对诗文节奏的感受,对诗文内容的记忆,背诵全诗; ②合作探究,理解诗文中蕴含的哲理,培养互助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对祖国山河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能结合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所舍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并思考。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并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考。 六、教学用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三棱柱 七、教学准备:设置场景,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包括风景画。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或去过的风景名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思。 教师引入庐山风景的介绍,播放庐山风景的视频资料,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庐山并谈感受,进入苏轼游庐山后所写的《题西林壁》一诗。 (师板书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学生对照注释及古代汉语词典,自读全诗,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教师对生字读音进行明确。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对学生所读情况进行评析,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强调平舌音与卷舌音的区分。 3.范读古诗,强调节奏 教师配乐范读,朗诵全诗;学生认真听读并用“/”在原文中标记出诵读停顿。 指名学生试读,要求注意停顿;教师评价并对停顿处进行明确。 明确: 停顿: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指名学生再次配乐试读全诗,生生互评。 4.小组探究.梳理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诗为哲理诗;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教师出示任务: ①梳理全诗内容,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并能口头表达出来; ②各组讨论诗歌结构、内容及诗中蕴含哲理。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加以指导;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收取各组卡片。 指名各组学生代表翻译全诗;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明确并讲解理解古诗诗意的学法——“拆分法”。 (“拆分法”: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展示各组所写卡片,教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结合播放视频,分析全诗结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哲理。 明确: 古诗通常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本诗中前两句写诗人所见,后两句写诗人所感。诗人在不同位置所见到的庐山,样子也不同。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诗人认为这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必须客观、全面地观察,冷静地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5.再读全诗,体会庐山风光与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基调(愉悦) 6.背诵全诗,组内互查 (三)深化主旨 教师对全诗重点加以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阐释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师讲解主题相似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本课哲理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相关内容:下面,一首,古诗,设计,课时,教案,西林,苏轼,岭侧成,远近,高低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