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形成“整式的加减”中“同类项”的概念.某教师在给出同类项的定义之前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序列: 问题1:你能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①3个苹果...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为帮助学生形成“整式的加减”中“同类项”的概念.某教师在给出同类项的定义之前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序列: 问题1:你能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①3个苹果+5个苹果;②6张书桌-2张书桌;③9亿-4亿。 问题2:你能否解决“3个苹果+2张书桌= ”这样的问题 问题3:你能写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 问题4:你能写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 ①4a+5a;②7ab-2ab;③3a2b-5a2b;④2a+3b;⑤4ab-7a2b;⑥9x2y3-4x3y2。 问题5:你能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概括下列两组式子所反映的特征吗 ①4a与5a,7ab-2ab,3a2b与-5a2b; ②2a与3b,4ab与-7a2b,9x2y3与-4x3y2。 (1)该教师提出问题2和问题3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试分析该教师设计该问题序列的作用。
选项
答案
解析 (1)通过对现实物体加减的提问,同学更清楚、自然地意识到同类项的概念。讲数学概念与生活相联系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的殿堂。 (2)问题1:利用学生已知的事物为例,提出同类事物加减运算,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意识到同类概念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问题2:问题2的提出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类事物是无法做出加减运算的; 问题3:将运算升级为图片形式,使问题更加与本课教学目的靠近; 问题4:通过以上对生活中事物的学习,引入数学整式加减运算,让同学们计算所给式子是否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问题5:问题5老师将问题4中的整式分为两组,一组是属于同类项、一组不是同类项,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思考、比较、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教师5个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首先利用已知事物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数学式子,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让学生探索两组分类的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相关内容:学生,整式的加减,同类项,概念,教师,定义,设计,问题,序列,结果,苹果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