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 50 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 3 单元的第 1 篇课文,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纵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3)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1)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2.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旬式。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 1、2 段:记叙宴集盛况(乐)
第 3 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 4 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 1、2 段
教师:请自读课文,思考:第 1、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体现。
2.研读第 3 段
教师:自读第 3 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 3 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 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研读第 4 段
①学生齐读第 4 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②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
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 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 短短 16 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 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六)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 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 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吗?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地栖居”。
(八)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
(九)板书设计
3.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分享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结合古诗文总结:
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上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相关内容: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会于,山阴,兰亭,修禊,此地,清流,激湍,映带
错误啦!
错误信息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