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部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字数不少于200字)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选择其中—个教学目标,设计—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解析 1.(1)相同之处:①都没有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据表达的内容而定;②都将叙事与写景融为为一体;③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④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个“雪”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2.(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吟诵,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确定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教学的相关规定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依据材料中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强烈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通过反复诵读,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怒号、三重、挂胃、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寒士、突兀等)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明确: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3.教师进行范读。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二、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诗 (1)设疑引导: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 教师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设疑引导:“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卷”字就让我们想起“旱地拔葱”,很形象化,有力度。 (3)设疑引导: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动词,有哪些呢它们有什么好处呀 教师明确: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漫天飞扬的动感画面。 (4)设疑引导:如果我要你给这节诗拟一个小标题,怎么拟才恰当同学们想想。 教师明确:秋风破屋(描写) (5)请男同学们齐读这节诗。  2.赏析第二节诗 (1)设疑引导: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请注意前面提到说,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教师明确: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2)设疑引导: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群童“公然”“抱茅”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 教师明确:诗人用茅草盖茅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  3.赏析第三节诗一 (1)设疑引导:同学们,这个夜晚,杜甫一家过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朗 读诗歌第三节。 教师明确:长夜无眠。“何由彻”可以看出很难受。 (2)设疑引导:诗人有哪些描写交代了“何由彻”的原因同学们思考 一下。 教师明确:“冷似铁”,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雨脚如麻” 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湿。 (3)设疑引导:“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既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4)设疑引导:这下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 教师明确:冷湿难耐(描写)  4.赏析第四节诗 (1)过渡引导: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的夜晚,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 教师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设疑引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明确: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受冷受冻的人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设疑引导: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教师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4)设疑引导:这样推已及人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明确: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 (5)师生齐诵全诗。

相关内容:茅屋,秋风,所破,杜甫,高风,怒号,卷我,茅飞,渡江,洒江,高者,挂胃,长林,下者,飘转,沉塘,南村群,童欺,无力,盗贼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曾言题库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198秒, 内存占用1.06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