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本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导入(PPT.1演示课题、作者) ()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合作完成课文初读。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精美的语句或有难度的字词。 2.正音,指导诵读。 3.结合同学们的圈点,发现大家在这几句话上有共识,下面一起逐句分析,共同学习。(学生按顺序朗读一句,解释一句)(PPT.2演示例句)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学生补充质疑。(除了这些字词句之外,请同学提出对于字词句还有哪些疑问,大家讨论) 5.全班分小组完成一遍诵读,同时思考:立在赤壁之下的苏轼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悟出了什么 (PPT.3演示问题) 学生回答后小结:看到了自然之景,想到了历史之变,悟出了人生之理。 三、品读 有人这样评价苏轼的《赤壁赋》,说此文“悲喜皆由水月生”,果真如此吗 大家一起来搜寻一下文中的“水月”吧。(板书:水、月) 1.文中最典型的“水月”之景出现在哪一段 具体有哪些语句 徜徉期间的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PPT.4演示语句) 感受——“飘飘乎欲仙”。(板书:乐) 2.第二段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也是含有“水月”之景的句子,其 中的“美人”是谁 整个句子在一、二段之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PPT.5演示语句) 明确: 美人.思慕之人。古代常用来做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而对于作者,这“美人”却如月,隔空伫足,可望而不可即.正是仕途失意、理想渺茫的写照,不禁心生悲凉。所以此句在一、二节之间起着由乐而悲的过渡作用。 (板书:悲) 3.第三段中还有哪些与“水月”相关的语句 能不能联系这些语句说一说“客”因何而悲 明确: (PPT.6演示语句)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所引《短歌行》诗句正是曹操表达了求贤若渴,期待建功立业的雄心,自然会令人想到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迈与气魄;当然更会令人借赤壁一地想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落魄与仓皇。由景而诗,由诗而人,由人而事,少不了一声悲叹“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 ②“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成仙”“伴月”的理想当然是“不可乎骤得”,且何况人对于宇宙而言,不过就像天地间一只小昆虫,一粒小米粒而已。人生如此,更令人黯然神伤,悲从中来。 是啊,英雄都不长久,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凡夫俗子。面对永无止息的长江,面对转瞬即逝的人生,怀想着遥不可及的理想,又岂一“悲”字了得啊。 可见,文章正是借这一番“水月”告诉了我们客“悲”的原因:英雄难再,世事无常,人生易尽,难有作为。 4.第四段中,苏轼指出“水月”有着怎样的自然规律 他又是如何看待“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 (PPT.7演示语句) 明确: 规律——“变”与“不变” 主张——物我永恒,何羡长江 物各有主。寄情风月! 如此旷达胸襟,不仅让我们神清气爽,豁然开朗,也让那悲中之客转悲为喜,继而“添酒回灯重开宴”直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板书:喜) 5.同学一起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课文,品味一下文中“水月”的魅力,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学习本文后,你对文中苏轼表达的思想有怎样的认识 你会怎样评价苏轼呢 (PPT.8演示配乐) 四、悟读 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思想的认识,表述评价,教师点评归纳: 多少年宦海沉浮,人生中起起落落,苏轼始终坚持着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诗酒自娱,贫而不失其乐。(PPT.9演示林语堂评语)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今天,我们品读苏轼,读他的精神,读他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后奋起直追、超然于世的精神。 我们品读苏轼,读他看轻权贵,读他寒风傲骨,读他泰然处世,读他如欣然而立的翠竹,读他如郁郁葱葱的万年青。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借着赤壁的一水一月品味了景、情、理在这篇游记里巧妙的融合,体会由乐而悲再喜的情感变化,更在主客一问一答之间触摸到了苏轼人生历练中矛盾并日渐成熟的思想。(板书:一问一答景情理) 六、作业布置(PPT.10演示作业)

相关内容:材料,苏轼,赤壁赋,原文,之秋,既望,泛舟,赤壁,清风,水波,属客,明月,之诗,之章,少焉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错误啦!

错误信息

  • 消息: [程序异常] : MISCONF Redis is configured to save RDB snapshots, but it's currently unable to persist to disk. Commands that may modify the data set are disabled, because this instance is configured to report errors during writes if RDB snapshotting fail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ption). Please check the Redis logs for details about the RDB error.
  • 文件: /twcms/kongphp/cache/cache_redis.class.php
  • 位置: 第 85 行
    <?php echo 'KongPHP, Road to J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