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八年级《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材内容 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学生小余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辛苦劳作维持母女俩的生活。令人意...

作者: tihaiku 人气: - 评论: 0
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八年级《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材内容 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学生小余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辛苦劳作维持母女俩的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母亲患了慢性病,小余决定辍学回家照顾母亲。班主任王老师得知后,向校领导反映了小余家的困难,请求学校免除小余的杂费。王老师还把自己积攒多年准备结婚用的4 000元钱给余母治病,安排自己的一位亲戚照顾余母。她对小余说:“你的路还很长,再苦也要咬牙坚持,再难也要把书读下去。”小余哭了,禁不住扑到老师的怀里。 你能体会小余当时的心情吗 王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义务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它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它具有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是与免费性联系在一起的。它具有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其统一性包括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 相关链接: 198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三条,自2006年9月1 日起施行。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规定了学制(共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以及对妨碍义务教育行为的处罚等重要问题。它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吗 谈谈你的看法。 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国家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着力普及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相关链接: 《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该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八年级学生小淘辍学离校。学校领导和镇文化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五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小淘仍然拒绝上学。镇政府责成镇文教办对小淘强制执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责令其立即返校上学.并对小淘的家长罚款1000元。 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强制小淘接受义务教育.对他本人及家庭、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义务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它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要求:(1)请根据课标要求,确定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6分) (2)请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简案。(2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增强自己应该接受教育义务的意识。(2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2分) 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1分),懂得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征。(1分) (2)【教学简案】(20分) 导入环节(3分) 教师:用连环漫画的形式.展示一组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我们和贫困山区的学生是不是都有上学的权利 学生:通过阅读漫画,小组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新课讲授(12分) 活动一:角色扮演 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王老师和小余,在学生扮演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小余的故事情节和对话作合理补充,并且提出问题:王老师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学生:通过活动和阅读教材回答老师问题。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补充,并解释受教育权。 活动二:情景设置.小组讨论 教师:设置情景,如果你的好朋友的家长因为要发展家族生意,强行让你的好朋友辍学,你应该怎么劝该朋友的家长。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指出义务教育的含义,提高学生维权意识。 活动三:材料分析 教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小淘家长被处罚的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归纳出义务教育的特征。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指出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同一性和强制性。 巩固提高环节(3分) 教师:辨析一个题目: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点拨知识要点。 作业布置环节(2分) 分小组设计一份宣传义务教育的宣传单。

相关内容:材料,八年级,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材,内容,教育,权利,中学生,小余,不幸,父亲,母亲,劳作,母女,生活,人意

猜你喜欢

更多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访问排行

Copyright © 2012-2014 曾言题库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cengyan.com

页面耗时0.0226秒, 内存占用1.06 MB, Cache:redis,访问数据库14次

鲁ICP备17016787号-14